今年是ETF在国内发展的20周年。
2004年,境内首只ETF——华夏上证50ETF艰难起步,彼时开发难、审批难、募集难,国内投资者根本不知道ETF是什么;20年后的今天,ETF在基金业风头无两,产品已逾千只,创新源源不断。ETF更是成了国家队支持资本市场的“主力阵地”,成了媒体口中“最锋利的矛”,还被明明白白写进了新“国九条”里:要建立ETF的快速审批通道,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。
作为国内ETF的“吃螃蟹者”,11月7日,华夏基金举办一年一度指数大会。会上,谈起国内ETF的发展,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感慨万千:“ETF走过的20年,从来不是一条坦途,而是突破一道道窄门后的厚积薄发。”
而为了更好地研究ETF及指数投资,华夏基金研究产品之外,更研究人,刻画ETF投资者画像的《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》亦在会上同步发布。
华夏基金探索ETF的20年
这20年,是国内ETF蓬勃发展的20年。
同花顺iFinD显示,截至11月7日,市场上的各类ETF已超过千只,达到1007只,整体规模已达到3.76万亿元。
这20年,也是华夏基金引领国内权益ETF市场的20年。
截至三季度末,华夏基金旗下ETF数量达到91只,全面覆盖核心宽基、热点行业/主题、商品、境内外市场、策略指数等主流及细分赛道,管理规模超过6700亿元,均排名行业第一。其中9只产品规模破百亿,“年龄最长”的华夏上证50ETF以及华夏沪深300ETF更是已跻身“千亿阵营”,最新规模分别达到1684亿元和1739亿元。
数据辉煌,背后的艰辛却只有当事人才知。李一梅用了三个“难”来描述20年前发行华夏上证50ETF时的状况:
一难,是这只“破天荒”的创新产品,名字里带数字又带字母,晦涩难念,发行艰难;
二难,是作为创新产品,ETF开发复杂,专业性、技术性强,面临诸多法律制度和实际运作的障碍,研发的过程中,遇到产品设立、申购赎回、成分股交易和套利等各种问题达数百个;
三难,是制度创新难,“ETF是国务院特批的基金。按照当时的基金监管程序,《证券法》和《基金法》中都找不到ETF推出的依据,直到国务院正式同意ETF作为‘另行规定’的基金品种,证监会才依据国务院意见正式批复上交所推出ETF,ETF的开发才取得法律依据,才有机会与大家见面。”
如今,ETF从寂寂无名到站在聚光灯下,投资者数量近千万户,若再加上众多场外指数基金,“全民指数投资时代”已然开启。这让身为开拓者的华夏基金倍感骄傲。李一梅表示,这得益于监管、交易所、同行、券商、投资者的共同努力。
除了产品,投资者还需要什么?
深耕ETF及指数投资市场20年,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华夏基金的眼前:除了产品,投资者还需要什么?
李一梅回顾了这样一个场景:“三年前,某次投研晨会上,基金经理热烈讨论着新能源车的投资机遇,我听了之后觉得很受启发,也想知道通过哪只指数,可以参与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投资机会。但打开行情软件,却搜到了两只指数:CS新能车和新能源车。当时,我就想,如果我是指数投资小白,我肯定会有这样的困惑:面对如此相似的指数名字,我应该选哪个?哪个指数盈利能力更强?哪个指数更受资金青睐?通过成分股和估值能区分吗?”
李一梅说,对投资者而言,指数投资的第一要义是简单,但在如今指数和产品日益丰富的当下,却出现了信息过载,投资者往往在第一步就会觉得懵,面对琳琅满目的ETF及指数基金,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。
于是,一个名为“红色火箭”的指数投资工具诞生了。这个专门为指数投资者打造,易上手、信息全面的小工具,由华夏基金“三年磨一剑”而成,前后经历了1000多个日夜,迭代了90多个版本。
华夏基金互联网金融总监栾天昊介绍说,红色火箭的基础,是帮投资者快速拨开“营销信息”,看清指数投资本质,因此覆盖了全市场的指数,并从宏观、微观、技术面三个维度解析每一个指数,帮助投资者迅速读懂指数。
其次,红色火箭设置了比较多个指数的功能,包括比较同一赛道里的不同指数,如新能源方面目前有的六七个指数到底有什么不同?以及比较不同赛道的指数,如有色金属和食品饮料指数有什么不同?这些答案通过“指数对比”就能迅速获得。
此外,红色火箭还有“热选股指数”“焦点看盘”等功能,有助于投资者迅速获得热点,并借道指数上车,还有为行业送上的“独家内参”功能,能赋能基金投顾在快速轮动的行情下亦能轻松掌握各种热点,并为客户服务。
指数基金,下一个余额宝?
2013年,余额宝横空出世,由于直观、操作便捷、且易懂,而成为全民理财工具。在李一梅看来,指数基金拥有的简单、透明、生生不息的特性,决定了它有望成为投资界的余额宝。
华夏基金通过《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》为当下的投资者做了群体画像。华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轩伟表示,细描投资者画像,是希望帮助客户实现指数基金配置效率的提升,让客户投资获得感的提升有理有据。
《报告》显示,接受调研的投资者中,只有3%不知道指数基金,可见当下指数基金的国民普及度已经很高,但有28%的投资者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”,听说过指数基金,却不知道如何买以及买什么,显示指数基金相关投教和陪伴工作仍然任重道远。
目前,指数基金的投资者群体主要集中在26岁~40岁,占总调查人数的六成以上;家庭年收入多集中在15万~80万元之间,占比超七成,其中年收入在8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对指数基金有更强的参与度。在投资经验上,近六成的投资者表示拥有3年~10年的投资经验。可见,国内指数基金的投资主力人群覆盖广泛而全面。
从需求上看,缺乏投资经验的投资者选择指数基金,主要是觉得能令投资更省心;而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则希望借助指数基金把握更多细分投资机会,跟踪特定市场或品种的表现,体现出了更强的投资主观性。
轩伟表示,指数投资虽然被动化,但客户很需要投后主动持续的服务。调研发现,场内投资者更需要及时的交易确认和账户管理通知、风险管理和预警服务,以及客户服务支持,包括解答疑问、处理问题和提供操作指导;而场外的投资者对投教服务包括知识科普、投资课程、分析工具以及个性化的投资建议的需求更为强烈。归根结底,“投出去”只是链条的第一步,能够针对客户痛点,在ETF投资全链条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服务,才是业务价值的关键所在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