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1
首页 > 资讯 > 正文

上海德语教师去考互联网营销师,市政协委员:用着20年不变教案肯定不行

[2025-07-06 09:00:24] 来源:东方网 阅读量:10449    
导读:上月,一场跨学科实践创新成果展示,在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数智共享中心举行。通过使用AI技术,同学们在油纸伞上印出二十四节气图案,在鼠标垫、纸扇、金属片上绘出《千...

上月,一场跨学科实践创新成果展示,在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数智共享中心举行。通过使用AI技术,同学们在油纸伞上印出二十四节气图案,在鼠标垫、纸扇、金属片上绘出《千里江山图》。“AI降低了技术门槛,帮助同学实现从初步构想到具体方案的高效转化,甚至有了‘人人都是设计师’的可能。”学校教师王秀秀告诉记者。

如今,人工智能技术正从“辅助工具”升级为“教育生态的重构者”,谈及AI技术赋能教育,外界多会想到顶尖名校、高端实验室,但多位委员提及,作为直接对接产业一线的职业教育,一场教育变革,也在悄然进行中。

没有实训的职业教育,是失败的

“不同阶段教育目标存在差异,这决定了AI赋能教育的差异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丁光宏告诉记者,初等教育是在打基础,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生存能力;高等教育需要学生不只传承知识,更要创新知识,不断拓宽知识的边界。相对而言,职业教育与未来职业紧密相连,这决定了其课程创新内容相对较少,实训内容较多,“没有实训的职业教育,我认为是失败的”;另一方面,相对于高等教育不限定学生未来,职业教育更多是为某个行业的“量身定制”。因此,职业教育更强调产与教紧密融合,培养周期短,整体短平快。

“评判AI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的成效,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助力培养出匹配产业发展、贴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。”在市政协委员、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冯梅看来,如今还有不少短板要补。

比如,AI赋能教育就存在快与慢的问题。“学校客观上与产业前沿、技术前沿存在一定差距。从学校角度看,从技术发展转化为教育内容,中间往往需要经过2-3个阶段,这种效率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。”但同时,简单的“拿来主义”也不合适。冯梅提出,AI技术的高速发展存在一定的“过速”风险和道德法规风险,学校如果越过伦理性和科学性验证环节,直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,存在风险隐患。

因此选择合适的AI技术,这不能仅靠中职院校一家评判。在冯梅看来,开展扎实、深入的校企合作、与行业协会合作,是条比较合适途径。通过与企业联动进行师资培养、教学资源建设、引企入校等方式,让企业成为学校和前沿技术的重要桥梁,有效提升“前沿技术到课堂知识”的转化效率。与此同时,引入真实的项目,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理解专业知识与AI知识。

教师放下既往知识“包袱”

人工智能的影响,职业院校的教师比学生更早感受。王秀秀原本是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德语教师,如今考出了人工智能训练师与互联网营销师证书。“大家很有危机感。”她坦言,AI技术让语言学习的门槛降低不少,也改变了未来职业院校的培训方向,必须与时俱进。

“教师职业不可能取消,但教师职业中某个环节被取消,的确很有可能。”丁光宏直言,教师不重视AI发展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,“用着30年不变的书、20年不变的教案,肯定是不行的。教师最基本能力是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理论,经过创新后再教授给学生。”

教师的“充电”,还源于学校的专业调整。原本,学校商务外语类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文秘方向,如今已经跟随社会发展调整为跨境电商方向。“我们希望教师能放下既往的知识‘包袱’,重新开始学习和提升。”冯梅介绍,从2025年,学校推进“百人百证”计划,通过组织信息技术类、商务外语类、公共基础类教师报考人工智能训练师、互联网营销师、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证书、商务数据分析师证书。教师的业务能力扩展,也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。

为每位学生匹配“学伴”

“如今学校既没有办法、也不再适合禁止学生使用AI工具。”这是受访政协委员的共识。大家提到,AI工具可以为学生插上个性化学习的翅膀。以学校外语教学为例,通过覆盖口语训练、写作批改、个性化学习等多个场景,降低教学成本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一种观点认为,基于AI的新型人机交互方式,如今正在重建教育中“学生+老师+机器”角色定位。“不少学校多年来建设的教学资源,主要面向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,没有建立基于AI驱动的资源框架。”冯梅建议,打造符合职业院校校情学情的“AI智能体”,包括建立AI助教、AI助学等智能体。

或许在不远的未来,每位入校的新生,会有一个匹配自己情况的AI助学智能体,能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、兴趣爱好、学业水平等,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题目推荐,甚至会提醒同学参加职业培训和考证等,让中职学习变得更高效且有趣。

“这样的智能体相当于伴随他3年的‘学伴’,不仅给予个性化的建议,也有助于教师更好了解学习情况,精准教学。”冯梅提醒,学校要把技术基座搭好,才能给予学生更强技术支撑。

这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有更高的要求,包括人的因素与资金的因素。她建议,上海8所入选“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”的中职学校进行联动,集中资金、人力、专业优势,集体协作攻关,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能力与教学能力。

“长期以来,上海一直在追求‘精致’的职业教育。”丁光宏告诉记者,从历史上看,没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产业工人,就没有上海之后的工业大发展。在新时代要继续用好AI工具,进一步密切产教融合。“产业发展与科学研究不一样,纯粹的科学研究有其随机性、偶然性与无可奈何性,一些问题可以留给下一代解决。但产业发展等不起这么长时间,需要我们尽快突破”。

“孩子刚进中职院校会有点失落,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成长的机会。”冯梅希望,通过用心陪伴孩子走过这三年,为他们后续的工作、升学、留学打好基础,“我们对孩子负责,也是对孩子的家长负责,最终是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负责”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查看更多: